讓資料驅動世界往更好的未來邁進

謝宗震 「DSP智庫驅動」共同創辦人/數學系、統計所畢

採訪/張采晴

讀著不見起色的銷售報告;看著不斷攀升的營運成本;盯著變幻莫測的股市。好像只有這種時候,我們才會想起資料科學的存在。資料科學的價值僅此而已嗎?

隨著網路普及,人類的各種行為模式都在不知不覺中以數據的形式被儲存了下來,而隨之降臨的是,「大數據時代」。數字終究只是數字,就像預言,在經過有效的分析前無法發揮任何作用。

2015年八仙塵爆事件,透過數據分析讓醫療資源能夠更有效的被運用,大幅提高了傷者的救治率。看見資料科學的潛力,清大統計所博士後的謝宗震學長選擇創業,讓資料分析走出象牙塔。

商業行為是最基本的公益行為
「用商業行為開一間公司本身就是公益。」謝宗震學長說。貧富差距一直以來都存在,而以往的解決方法基本上都是透過政府介入進行重新分配,再由非營利組織彌補政府力量無法觸及之處。現今社會企業的出現,讓商業策略能夠以最大的效用為社會帶來永續的正面影響。

秉持商業行為要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信念,DSP智庫驅動致力於建立「Data for social good」,利用資料分析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定位為社企,DSP智庫驅動除了將部分商業收入貢獻於公益,也積極幫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從建立有效的資料庫到運用資料科學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浪費,進行全面的資料開竅。

質化+量化,找到例行工作之外更輕鬆的工作方式
許多社福相關的機構或單位為了推進社會福祉,不分日夜不遺餘力地付出,然而離希望帶給社會的影響力仍有一大段距離。在沒日沒夜的盡力工作後,這些團體很難有餘力再花心力思考更有效運用人力的工作方式。面對這樣的困境,DSP智庫驅動運用資料分析幫助他們脫離苦海。

家暴、虐童新聞層出不窮,即使社工們已經盡心盡力,仍然難以阻止悲劇發生,或是「再」發生。從過往的資料發現,有非常大部分的案件是曾經發生過家暴事件,且社工也介入協助的家庭。透過資料分析進行風險預判,藉此幫助社工們降低百分之三十的工作量。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僅靠量化分析是不夠的。謝宗震學長說:「基本上,一個案子中,百分之六十的心力是用在釐清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百分之三十用來整理資料,剩下的百分之十才是資料分析。」由此可見,必須從進行大量溝通找到關鍵的問題點才能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也因為如此,他們對許多社工進行了訪談,也看了許多專業的文獻才對這個領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之後的分析立下堅固的基礎。

要有良好的資料分析,並非僅靠數據分析團隊便能達成,還需要社工配合收集數據。因此說服社工們數據分析能夠有效降低工作量,希望他們一同配合資訊收集也是重要的一環。謝宗震學長表示:「資料分析不只是跟數字溝通,因為跟人有關,所以和人的溝通更為重要。」

以前沒想過,試過才知道
雖然原本謝宗震學長就對數學很有興趣,然而真正念了純數以後才發現數學系和想像的很不一樣,非常需要科學符號的哲學思維,而且數學系的人講話都很有條理。原本念純數和統計學幾乎八竿子打不著,也沒有想過自己會走上統計這條路,卻在轉到應數以後赫然發現自己可以往統計發展,最後研究所選擇統計研究所。

在進入統計研究所以後,謝宗震學長開始念出興趣,發現比起純數,統計學更能夠和現實接軌,都是有實務上的目的而創造這樣的統計方法。對統計學的喜愛促使他一路念到博士班,甚至還做博士後研究員。既然已經念到博士班,他也以為他未來會進入學術界。然而在遇到八仙塵爆後,他決定要讓博士走出象牙塔。參加了Code for Healthcare,感受到用資料分析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快樂,走上了他從沒想過的創業之路。

看似沒有特別規畫的學習生涯,謝宗震學長仍然歸納出了進入資料科學領域的特定路徑。謝宗震學長說想要進入資料科學領域,可以從兩個領域開始接觸起,一個是像學長一樣走統計所,另一個就是走資工的機器學習。如果是喜歡冷靜下來慢慢思考的人可以考慮走統計所,若是希望更快學到應用的部分則建議選擇資工的機器學習。

要當一個稱職的統計人,不只是要磨練自己對於統計與資料分析的能力,更要有說服他人的能力才能在職場上走跳。謝宗震學長說他之所以能夠磨練出說服他人的能力要歸功於研究所時期教授不斷地反問與指導,教授的人生觀與言行身教也大大的影響了學長對於人生的看法。為了避免落入在數學領域打轉難以接軌商業世界的窘境,學長強烈建議即使是應數的學生未來出路大多和本科系沒有相關,也應該多多累積實習經驗,增加實戰能力。

創業可以,但是你想清楚了嗎?
近幾年來,謝宗震學長也看到清大的創業風氣有逐漸蓬勃的趨勢,越來越多校友或學生投入創業,甚至有許多大學時期就成立的創業隊伍。DSP智庫驅動的成員是當初學長在資料科學的同好社群認識的,因為同樣的理想而聚在一起,一群背景各自不同人。學長作為學術出身,在統計方法上自然多有鑽研。也有之前在大公司待過的人,對於如何和大企業合作有一番見解。學長建議一個團隊中不要每個成員都是同一個科系的,保持團隊的多元性才更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並且在不同時候派上用場。

除了團隊,有一個經驗老到見解豐富的mentor也是很重要的。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團隊中不一定所有成員都有創業的經驗,甚至大家都是初創,也沒有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這時候有mentor適時在旁邊指點,能夠幫助團隊避開暗礁,更穩定的壯大。

而最近一直困擾著謝宗震學長的是公司未來的走向,究竟在五到十年內公司究竟要成長到甚麼規模,抑或是維持現狀,或是希望被大公司收購。因此,學長奉勸要創業的人在創業之初就應該思考創業五到十年內的里程碑,以及如何達到目標。對於要順利達到目標,學長有一番獨到的見解:「若要順利達到目標,最重要的是對其利害關係人的動機。」讓每個人都是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周威成:假設每個人都複利10%,之後的影響將無可限量

周威成大學畢業後,決定脫離舒適圈,走向自己的熱情,選擇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交通工具設計系攻讀,追求並執行長久以來對於交通工具與藝術設計的夢想。在四年的求學過程中,體會到美國父母鼓勵失敗的風氣,與台灣有所差異。畢業後與朋友創立了Innovart Design Inc.重視科技、藝術、商業三方的跨領域結合,成為美國新創公司中的一顆新星。

張智翔:「不冒險是最大的風險」–不斷突破自我的作夢者

張智翔學生時期的創業失敗經驗為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發現自己對商業經營有極大興趣。畢業後看到家鄉父母種植芒果的辛勞,想一起幫助農民,而開始從事網路電商──果物配,儘管充滿熱忱卻遭受許多阻礙與挫折,但他不懷疑自己的決定,認為創業跟化學實驗一樣,失敗就再來一次。勉勵學弟妹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而不要被自己的科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