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每個人都複利10%,之後的影響將無可限量

周威成 「Innovart Design Inc.」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工科系、電機所畢

採訪/黃婕瑜

工科04的周威成於清華大學畢業後決定脫離舒適圈,走向自己的熱情與理想,前往美國頂尖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Center of College of Design)攻讀交通工具設計系。學院畢業後,在沒有任何的職場經驗的狀況下,毅然決然地與兩位朋友共同創辦了「Innovart Design Inc.」─重視科技、藝術、商業、與使用者體驗四方的跨領整合,用科技和設計拉回人與人最真誠初始互動的公司,成為台美新創公司中的一顆新星。

平凡中的不平凡
當初推薦甄試同時考慮清大工科與成大工設的周威成,最後選擇工科系,一部分原因是參加大學營時,被系上學長們融洽的氣氛和精彩的活動吸引,當時的他對於人生也還沒有非常具體的規劃,但心中已經埋下一顆與清大工科結緣的種子。「大一的我也是打遊戲、參加梅竹火力班……那時候大一新生訓練時,校長還在禮堂上勉勵大家:『清華人就是...成績好的以後回來當教授;成績不好的人以後回來捐錢。』所以當時大一的我就深感天生我材必有用,怎樣都會有出路。」周威成笑說,並自嘲自己不是個安於現狀死讀書的人。

因此大一大二的他,深刻體驗了求學生活中課本外更多元的選擇;大三的他當選系學會長,這段經驗不只培養了他的企劃、組織能力,同時也強化了他的「溝通技巧」,在系學會除了要跟行政人員接洽,如何爭取最多的資源也是一門藝術。「還記得那時的系主任潘欽,常常看到我就緊張的掉頭就走。因為系學會的年度預算只有20萬,而我卻爭取直逼近到40萬,總是看到主任就爭取額外預算的我,因而讓主任壓力頗大。(笑)」擔任系學會長的他嘗試舉辦很多不同以往的活動,不只在任內安排核電廠參訪、進行系上網路翻新、辦理17系學會聯合舞會等,也影響周威成日後帶領與管理團隊的風格,成為他大學生涯中,印象極為深刻的回憶。

當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你
大學畢業後,周威成用電機碩士畢業前夕在Nissan汽車設計實習的作品集,申請ArtCenter。這個決定,對他來說是緣分、也是熱情。當初因為高中學妹好友的父親是Nissan的首席汽車設計總監,讓周威成有機會能夠進到交通工具設計的第一線觀摩學習;高中與大學時期的他,也是多次藝術與設計比賽的冠軍,還曾拿過兩次校內梅竹紀念品設計比賽的首獎。

在美國的那段留學經驗,不只讓周威成見識到美國父母鼓勵孩子失敗的風氣,與台灣有多麼不同。在ArtCenter的設計系主任,同時也是Toyota設計總監的Stewart Reed告訴他:「在學生時代就可以秀出卓越跨界整合的能力的你,在未來人生規劃千萬別只當別人公司裡的一顆小螺絲釘,你該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給需要的人。」受到這樣的鼓舞,周威成決定畢業後勇於挑戰,不進入任何一家企業,而直接與兩位朋友一同進行跨領域創業,Innovart Design就這樣誕生了。創立兩年內團隊就推出了一支產品「Emora智慧珠寶手環」,不只在2017年美國消費電子CES 參展時被BASIC時尚雜誌票選為「TOP 17 Products in CES2017」; 更在上架募資平台被 Indiegogo 團隊評選為「Indiegogo Team Favorites」。

然而Emora雖有很高的聲望,卻是叫好不叫座。在上架兩天後,周威成發現買家幾乎都是自己認識的人,決定果斷將產品下架,一年半的心血就這樣付諸流水。不只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離開了,團隊氣氛也十分低迷。對周威成來說,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失敗經驗。「我第一次失敗的時候,其他人都會很在意我的失敗,當時團隊也面臨解散邊緣。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失敗真的沒什麼。」

公司人數減少的周威成,反而更能用自己的領導方式,去帶領這個團隊、並找到心態相近的人。身為跨領域整合家的他,也鼓勵他的團隊「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就像是小型的Sony或是蘋果。因此在這個十多人的團隊中,即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業領域和背景,例如前鴻海協理、聯發科資深系統工程師、新創公司CTO與HTC的UI設計師,大家能有效達成共識的原因是因為有著相近的心態,並且朝著同一個方向一齊努力。

2018年第二次推出的新產品,「CarWink汽車駕駛小幫手」在美國大受好評,兩年內第二次上募資平台,對周威成是一種鼓勵,無疑也是一種挑戰。Innovart Design團隊不只想要用有趣的表情符號(emoji)減少所謂的「路怒」(Road Rage),也是觀察到現行車種以掀背式車廂為主流,身為Y世代的一員,周威成選擇以自己最了解的的汽車領域做發想,像CarWink這類有趣的互動裝置,正好能結合科技與美感,為疲乏的道路駕駛,帶來一絲趣味。最後,CarWink更獲Business Insider報導為「CES2019中的最佳車用裝置」。

不斷前進的創業家思維
當周威成最後被問到,假如現在的他,再次面臨創業失敗會如何應對。他只是笑笑,豁達地說:「大不了就找間公司工作還債,而人才總是不會被埋沒,因為我有的是跨界整合創業的經驗,相信薪水跟職位也一定不差。但假如要我送給學弟妹一句話,我會說:『你要懷抱夢想,他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你一定要有夢想,並且要有逐夢的勇氣!』」

周威成豁達的創業家思維、不停滯於失敗的勇氣,讓他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他也用所謂的「0.01哲學」鼓勵台灣青年:「假設每人每天都能有正向複利1%的進步,幾年之後的影響力將無可限量!」即便現在每天都要工作16小時,但周威成沒有失去熱情,現在團隊的目標是衝刺十年內進行股票初次公開發行(IPO),並且在將來能將創業的經驗和影響力帶回台灣。


陳泓維:當個開拓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陳泓維是清大住宿書院第一屆的學生,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必須自力更生的書院風氣影響了他。成立開門工作室,來到老舊市場,如拼拼圖般整合各方的資源,進而達到價值提升。「想讓在地變得更好」的信念支持著他,也不忘提醒在地耕耘的同時,一定要做好溝通,了解當地,不能用高姿態看待在地議題。

陳映妤:有意識地做事,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陳映妤在學時期與朋友合作「故事旅社」,看見許多大學生上的想法與動力。畢業後,在柬埔寨工作一年,之後在英國進修碩士。她希望可以繼續做國際線記者,耕耘更多國籍遷徙與強迫遷移等議題。這個領域需要更多人的投入,但必須仔細意識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將熱情與動力化成更實質、更有意義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