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找到自己的路──不斷向前行的地方創生

彭仁鴻 「蘭城巷弄有限公司」負責人/服科所畢

採訪/楊智堯

彭仁鴻在宜蘭的家鄉頭城創辦了「金魚。厝邊」工作室,發掘當地的文化,每年暑假舉辦「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並邀請專業的企業人士輔導青年返鄉創業,才將近三年的時間,活動規模越做越大。

追溯回起點,彭仁鴻說到當初加入地方創生,是因為社區營造的緣分認識一位退休老師,剛好那位老師家對面的老鎮長故居即將被拆掉建停車場。彭仁鴻覺得這樣太可惜,同時也想要傳遞老鎮長及沒落的職人精神,因此將老鎮長家承租下來,作為地方創生的原點。

回想剛開始最困難的,就是凝聚在地人共識。不同於社區營造——每個成員有平常的正職工作,直到下班後才拿著申請補助的計畫執行。地方創生就如同創業般,需要找出有創意的方式,要有個永續的機制去延續創業團隊。做為一個在地創生事業,就像鄉鎮營運長,需要善用設計、網路力量以及與跨國連結,同時又有生存的壓力。除此之外,不同於一般企業只需做好業主委託的專案,地方創生的團隊還必須建立良好的在地關係。

談到如何養活一個地方創生團隊,彭仁鴻是以一個借問站、一個新舊鎮民移居人口的情報交換作為生存機制。譬如外國人定居或是為了小朋友的教育全家移居至頭城就讀實驗教育的家長們需要尋覓住宿或是生活大小事,都會找上彭仁鴻。對於遊客,彭仁鴻接洽以往藝術季接觸過的在地職人,透過在地文化體驗以及老街導覽作為服務收費。最後也會身兼在地微型智庫的角色,與景觀顧問公司合作聯合提政府規劃案,讓這些外地團隊所承攬的規劃案能夠更接地氣的進入宜蘭。

說到心境上的轉換,彭仁鴻說自己是以一個回鄉生活而非單純做計畫的態度。「做地方創生的事情,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這不是一個計畫,不會有那種:阿!已經夠了的感覺。」身為一個回家過生活的人,不會有那種時間快到,來不及就走人的想法。從一開始被鎮民認為是來沾醬油的,到現在已經深蹲四年,越來越多人認同他所做的努力。「與其爭得面紅耳赤,只要認真做,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彭仁鴻說。

與一些地方創生學生團隊接觸後,彭仁鴻意識到地方創生的人才空缺。也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兼任了東吳大學企業創意育成中心執行長。除了在東吳大學開設地方創生課程給同學之外,同時也致力促成東吳大學跨領域師資社群的凝聚。藉由打破學系與學院間的隔閡,讓師長們願意嘗試用不一樣的創新教學方式與學生互動,然後對接回鄉第一線創生團隊的實作場域,協助同學發揮所長,找到自我優勢與定位,讓師長、學生與在地創生團隊三方共好,達到真正的永續模式,而這也是彭仁鴻致力努力的方向。

創業第四年,開始花了大把時間在育才方面。不禁好奇彭仁鴻是如何在就學時,準備好這種跨領域的能力?畢業自台大歷史系,到清華大學就讀服務科學研究所,彭仁鴻清楚記得一門「服務科學導論」課程,原先以為只是如同大學般做報告,後來卻實際到橫山報告給村民聽。完全打破了本來「生平無大志,只求七十分」的心態,開始意識到國家的培養跟資源的投入就是要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後來又修了一門嚴秀茹指導老師與應用劇本實驗室合作「服務創新」的課程,融合所用所學,實際與企業專案合作。彭仁鴻說,這些研究所的訓練完全的應用在後來地方創生的實踐中。且也表示如果能重來這兩年,自己絕對會更積極去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

彭仁鴻期許自己未來可以做好在地經理人的角色,讓每位在頭城的人都找到自己的路,更好的發揮。「每個職人都有自己專長,希望可以透過我們詮釋去把城鎮品牌建立起來,讓更多人進來。」同時也勉勵學弟妹可趁早設計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比較擅長哪種領域,進而持續補強。並且在求學階段可帶著積極與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思維,培養實力或跨領域的經歷,讓自己最終在這個領域變成一個能被大家想到的達人。


李芝融:每一個人生交叉點充滿思辯與反思,畫出環環相扣人生軌跡

李芝融在校時期曾經與夥伴推動環境相關議題,從氣候變遷議題出發,歷經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參與模擬聯合國到服務於坦尚尼亞小型企業Rafiki Power,認為在解決當地問題時,不能僅以統計資料勾勒該國家的真實樣貌。目前在全球倡議組織「Power For All」從事研究工作,認為現在「重新歸零」,再次梳理未來發展方向。

邱星崴:碰觸世界與這方土地

邱星崴就讀台大社會與清大人類所時,與許多的人一樣,是在外讀書的遊子,在求學路程中,不但漸漸了解新竹這塊土地,更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苗栗南庄。認為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