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觸世界與這方土地

邱星崴 「老寮Hostel」創辦人/「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人類所畢

採訪/王亮心

一路走來的現在與過去
邱星崴經營一間青年旅舍,同時協助農民做行銷與在地文化宣傳。他也在清大開課並出席政府的會議,提供一些意見,主要皆是與農村工作有關。跟過去相比較,他認為不同之處與改變,是現在能夠參與的政府層級提高,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也擴大了。

對於邱星崴來說,當初只有預想過這樣的目標,而沒想到這條路、這個過程會是這樣走來。他認為,這條路是一直走,並沒有劇烈或突然的轉折,但是在不同人和刺激下,他從中得到了新的概念和資源,這個概念使他能夠串聯更多人和事務。只是事情一體兩面,合作模式漸漸相對也變得複雜,「我想做農村這件事情的人應該都立意良善。不過這幾年比較學到了,總是會有人是禿鷹型。」邱星崴如此說道,他認為,前段大學的學生的生活是偏向單純的,生活與學習的環境是讀書、不擔心吃住穿用,在這個系統長大的人比較從容。邱星崴提到,在他之前的成長經驗和環境中,他少有遇見只看錢的人,也少會被利用,導致讓他在創業的路程中吃一些虧。

清華緣分—系所選擇契機
邱星崴說道,選擇就讀清大人類所的主要原因是離家鄉—苗栗比較近,過去在就讀台大社會系時,來回苗栗的通車時間就有三小時以上。另外一個理由,在研究的過程中,他想更認識自己的文化與根源,加上清大的資源和師資都相當不錯,因此他選擇了清大人類所就讀。在清大幾年的求學過程中,邱星崴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指導老師,即使一邊創業一邊做研究,也仍對他很包容,不會干涉太多。另外一個老師是李天健老師,他們一起合作書院的課程,在合作的經驗中,他認為他是一個很有熱忱的人,令邱星崴印象深刻。

他提起,在剛就讀清大時遇到了一個事件,當時有很多光復中學的學生,騎機車並持球棒去攻擊清交兩校的學生,這件事情不斷延燒,交大學生會長率領學生去警察局,請求警察局長給學生們一個交代。邱星崴以社會學的角度切入,觀察這件事後認為,原因可能不是單純的暴力事件,而是有其他原因導致光復中學的學生刻意毆打隔壁大學生。他認為,新竹這個城市存在著很深的階級歧視,充滿著雙重的矛盾,「我剛來清大的時候發現,為什麼我越往市區去呢,樹越小棵;我越往竹科去,樹越大棵。」這個事件可能是社會階級的延伸,同時象徵著國家資源的分布不均。

去碰觸世界、這個土地吧
提到回到故鄉進行地方改造,邱星崴坦言:「最初的理由是在故鄉看到很多不合理的事情,說穿了,有點像是強迫症,有些人就是喜歡在自己的房間一絲不苟,一拉開什麼東西都放得整整齊齊,我大概也是這種心態再看故鄉吧。」許多在故鄉的事,在他眼中是不合理、應被質疑的,像是一些持續但無謂的開發案,犧牲了生態與環境,歷史遺跡也被拆掉。他提到,苗栗的觀光模式和產業形式需要重整,無人再規劃動線和有效的形式可以達到永續,不改變的話,下一代的後輩在家鄉裡只能做些簡單的工作,形成惡性循環。儘管邱星崴極力想改造家鄉現況,但在過去這條創業的路上,他也收過許多來自外界反對的聲音。那些來自父母的反對,邱星崴說,他已習以為常,而來自故鄉居民和在地人的反對聲音,比較不相同,他們常是針對一些事情上面,例如一些地方活動的推廣形式、那些他們的價值觀相衝突的部分持反對意見,「在地方,需要你用實際的行為去改變人啊,很難用講的。」不像在大學可以使用理性的言語進行論辯與意見的交流,在地方的再造和經營無法使用言語去說服在地人,只能透過行動,用他們看得懂,可以看見效果的方式去證明。面對這些反對和不同聲音,邱星崴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初衷,面對這些阻力和過程中的阻礙,他認為「更像是在搬家時,想要挪動一個衣櫃,實際上發現推不動,你會發現需要出的力氣比自己想像的要大非常多。」

對於清大的學子們,邱星崴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多認識清大周圍的地方,「清大的學生通常想像自己在畢業後進竹科工作,這儼然是一個往東20公里的輸送帶,但我覺得這樣太可惜了。未來因為AI這些很多新科技的關係,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的樣貌,我認為未來的工作應該是更強調人文與文化的。」他提到,以前沒人想到,他童年在農村玩的玩具可以賣錢,甚至是製作竹槍與玩泥巴的旅遊和觀光行程會吸引外地遊客,這些對於上一代的老人家,是難以相信的且被認為荒唐的。

新竹對於他而言,是多樣性夠高的一個地方。雖然隔壁竹科的光芒會蓋住周圍的環境,但若近看其他地方會發現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像是清大夜市就是一個老眷村,裡面還住很多長輩;而往寶山路那裏再過去就是台三線,有很多客家庄;公道五路那裏有很多以前的工業設施,例如台肥的一些老煙囪、往東去也有很多漂亮的翠綠農田和傳統三合院,往西走會到海邊和漁村。清大的周圍還有許多不同的事物,是清大學生很少看見的。「我覺得大學的時光就是一個探索的時代,離開這個階段之後,我覺得就很難自由的探索了。」可能因為工作與感情問題,出社會後很難有這樣的自由與空閒到處走走晃晃。邱星崴認為,探索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看看不同的風景和文化,或是回到家鄉,更加的了解與觸碰熟悉的那方土地。


陳偉誠:翻轉傳統產業,不一樣的木炭工廠

陳偉誠透過電子商務將商品銷售至全台灣,扭轉木炭工廠的未來。在科管所修課時,拿時實驗精神,透過理論加實務的實踐,讓工思有跳躍性的改變與成長。

許又仁:在極端值裡得到真正的進步

許又仁從農業好玩的一面出發,也反省到教育過程中經常用很窄的觀點去做事情。要探索與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必須跨領域,也不是只有一個人可以完成。勉勵學弟妹要有面對挫折與失敗的勇氣,摔跤的時候要能夠很快地爬起來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