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值裡得到真正的進步
許又仁 元沛農坊-沃畝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奈米所畢
採訪/王亮心

要達成人和社會的永續,就會連結到環境友善這件事。「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吃什麼食物?」元沛農坊的其中一個社會使命透過科技和社會公益,一起去解決社會與環境之間的衝突。 許又仁說明,做為社會企業,有一套評估社會影響力的方法,叫做社會投報率(Social Return Investment),是以社會總產出價值去除以總投入,代表社會投資的一塊錢會產出多少倍的社會價值。元沛農坊的衡量結果約為4.96,這是相當好的成績,元沛農坊從flyingV所募資的一百萬其實是社會的託付。投資有好幾種,一般投資是買股份,用股份作為商品,可能參與決策。但群眾募資的法源依據為有價餽贈,是一筆自由度很大的錢,代表了投資人對你的全然信任,許又仁認為,這樣的託付之於他們團隊而言是非常大的。 再來就是環保的議題,在這方面,元沛農坊正在做沼氣發電,還有如何在循環經濟的架構裡,從農業廢棄物的處理中產出對植物有益的益生菌。在這樣的過程中,微生物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最近在biotech中興起的一股潮流便是從植物來提煉,把製造的工作交給植物。你要能讓他產出你要的東西,就必須要回歸「農」,對環境友善。 對土地要友善,才能對社會有貢獻 許又仁表示,他想要探索真實的社會問題,然而,傳統教育過程中對於社會問題的處理經常是僵固的,我們在一個窄的觀點中學習,但要解決社會問題,需要跨領域,不是一個人能獨自完成的。我們必須在一個專精的領域中,向外與其他領域合作。加上許又仁與他的團隊都對農業有興趣,認為農業有好玩的一面。農業上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是否以可負擔的生產模式和系統,改變原本複雜的栽種方式。這需要管理、科技和設計思考,還有一般常談到的「風土概念」,許又仁關注這些議題,因此成為他與團隊當初創業過程中的中心價值。 堆肥加值化、科技永續農業,到食物設計 兩年前,堆肥加值化才剛起步,公司正在慢慢的把系統完備、建立三大核心,也參與公益性的資料分析專案,與DSP共同創辦人謝宗震合作過。他們都持續的參與公益性活動,從這些經驗不斷地建構出核心能力,就這樣一路走到現在。元沛農坊目前在行堆肥的加值化,以及科技永續農業,以及食物的設計。關於堆肥加值化,元沛農坊與一間能源公司共同設計沼氣發電的循環系統,角色為其中一個技術顧問和供應商,而栽種的部分仍交由農民負責,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引進栽種管理上的系統。科技農業的部分,則是正在發展互聯網,以及研發自動栽培的器具。最後是今年二月份啟動的食物設計,今年衍生創立的公司便與食物設計有關。他們和大型企業合作,也有自己營運的店面。將食物的想法與風土特色實體化,擴展成實體據點。元沛農坊將六級產業結合成一條生態鏈,在這個過程中希望能不斷進步,持續地往永續發展。 系所是世界觀的養成基礎 許又仁認為,系所的選擇是一個世界觀養成的基礎。他會念奈微所是因緣際會,在中研院待了三年之後才來到清華念博士,選擇奈微所原因很簡單,第一個是資格考試用修課來抵,不用花時間再考已經熟悉的四大力學,第二則是奈微所的老師做的研究發展跟自己過去經驗相近。當初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奈微所超過90%以上的課不使用中文授課,修課時還會有外籍的學生一起,在奈微所念書還可以知道其他國家的研究的風格和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思考自己跟別人之間的不同,而更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價值在哪裡,許又仁覺得在這段求學的過程中是很愉快的。 許又仁對自己指導教授印象最為深刻,說明他對自己相當的包容,是一位對學生很好、不太愛管學生的老師。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強的企圖心的人來講,這樣子的老闆是最好的。在清華的日子裡,給了很多空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奈微所的老師,在清華裡關心和創業的人其實很多,許又仁也感謝過去幫助他們團隊的師長,例如史行泰院長、產學中心徐慧蘭執行長、校長的秘書秀蓮姐和服科所的王俊程老師也是。清大有數不清的貴人,給許又仁的團隊更好空間跟條件。 不畏懼面對失敗,在極端值裡進步 清大可以通往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這是清大人最好的機會跟優勢,這些資源是多年來文化的養成累積的。校友不吝惜地去分享自己的經驗,這種分享與真誠就是學生的資本。而學生最大的資產,就是犯錯沒有什麼成本 ,但是要蠢的有意義。許又仁認為要設置失敗的停損點,要有勇氣去面對失敗,摔跤的時候可以很快的爬起來往前走。 許又仁說,我們都是在極端值裡面得到真正的進步。成功率只有10%,那就必須做十倍的事情來努力得到成果,勤能補拙。「如果把時間投入在一件事情上是有價值的,就做吧!人生的門票是這樣拿到的。」要清楚知道你現在做的事情的價值,並且找到可以跟你共同成長的人。許又仁說,自己很少跟別人談夢想,因為他認為,夢想是跟別人共築而來的成就,是大家一起做的夢和去追尋的事情,是團隊共同的語言。築夢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團隊,因此我們才要跟別人保持連結。「我們不去改變別人,而是去改變模式,用新的方法去取代舊的系統」,道德勇氣,決定了未來是什麼樣的人,成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之後,才知道怎麼去創造社會福祉。 「畢業後去找一份工作不是唯一的路,那可以給你一時的體面,但對社會的貢獻不大,人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許又仁說道。並鼓勵大家去找自己人生的價值和定位、找到能夠賞識你的人,同時也要能夠做到「成全」,才能在社會中得到支持。做的事情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成為帶動社會正向發展的人,才能在自己的領域裡面得到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