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己從哪裡來,踏實走每步路
吳君薇 「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科管院學士班畢
採訪/郭欣妤

騎著機車穿梭在市區巷弄間是許多人的日常,吳君薇就這樣在新竹街道中發現漂亮的老房子,成為啟發她由淺入深參與文化保存運動的契機。君薇在國內旅遊的經驗中,看到有些縣市的人對老舊的事物是感到光榮、自豪的,但當時新竹尚未有這樣的潮流(約2013年以前)。來自高雄的君薇在大學時期與朋友一起探索城市,發現新竹其實並不無聊,很想把發現到的有趣事物傳達給其他人。 認識之後,才有關心、行動與改變 起初,君薇與夥伴有感於許多人即使想要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卻沒有場域,而想要建立一個讓大家可以接觸文化的平台。後來在2015年3月發行刊物《貢丸湯》創刊號,得到不錯的回響,也一直辦理刊物至今,目前已經累積16期。為了想知道對編輯團隊與對這些議題感興趣的人在哪裡,而成立實體據點「見域工作室」,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創業小聚,也邀請對古蹟文化歷史有研究的學者來分享,慢慢地聚集了一些人。他們也舉行許多導覽活動,提供輕鬆有趣的方式去認識新竹。君薇認為,在認識之後,才會有關心,才能產生行動與改變。 古蹟保存是跨領域議題 夥伴中,有人參與新竹監獄旁日式宿舍群的保存運動,後也成為難得成功的案例之一。面對古蹟保存議題,君薇說明,在目前的台灣情境下,古蹟保存議題經常演變成老屋同好團體與建築學者的對立。事實上,古蹟保存其實跨了很多學科領域,而不是只有狹義的建築學,以新竹六燃為例,就牽涉到工業、工程、化學與歷史等學門。若能夠建立起一個機制,讓能看見古蹟裡各種價值的人共同來討論這個議題,打開議題的廣度,台灣古蹟保存的結果可能就會很不一樣。 有人開始做,就不是奇怪的事 在先前古蹟保存運動的參與中讓君薇與夥伴了解到,若要保存老房子與歷史文化,要從人們的觀念開始,在老屋中進行展覽或各種活動,接觸老房子、在老房子裡面做事情成為一件平常的事,將文化融入在生活裡。幾年來,工作團隊透過不斷地執行與修正,了解哪些事情有市場,有些事情則必須靠滿腔熱情。他們致力於挖掘新竹各式各樣的文化內容,讓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認識新竹。除此之外,他們嘗試「串聯」許多理念相近的在地店家,共同行銷,也讓舊城區的生態變得不太一樣。不管是串聯,或是在老屋中從事文化活動,只要去做了,就不再是困難、奇怪的事情。在時間的累積下,見域工作室團隊已經是一個具有獨特性、不容易被取代的團隊。 不同的世代,不同的視野與課題 每個世代都有其要面對的課題,不同時代背景下每個世代也有不一樣的視野。面對令人憂心的人口結構以及超高齡化社會,考驗是世代之間的資訊與資源要如何流通?君薇覺得目前也還沒有答案,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要一起去思考的。儘管與上一個世代在價值觀上可能有一些衝突,我們仍必須要練習去對話。也因為這個世代的特質與網路的便利性,較不偏好透過關係而是直接去聯繫其他團體,「串聯」這件事情也變得可能,讓從事文化相關產業者能夠凝聚起來。 定位自己,才能穩健走路 談到核心價值,君薇覺得,他們在做這些關於歷史文化的事情,就是在找「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必須定位好自己,才能穩健去踏出下一步而不感到空虛。一路接受教育下來,會發現有一些真實的事物跟所受的教育不太一樣,學校花很多時間教的內容卻跟土地沒有很大的關聯,導致有一些人對這樣的事情就不感興趣了,更可惜的是,讓大家的所學無法回饋台灣這塊土地。鼓勵學生實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透過創意的方法將所學連結到社會上。然而,「自以為可以幫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進入真實環境多少會產生問題、打擾到一些人,要多了解當地,讓問題變小。只要持續做、不斷改善,發自內心地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檢討,一定會有正面的成長。 導讀城市,讓台灣人喜歡自己的文化 君薇認為,見域在做的事情是「導讀一個城市」,希望見域工作室能發展出各式各樣發掘城市文化的有趣手法,並將這樣的理念、手法擴散出去,非常期待未來台灣的各個地方都能長出有心的團隊,持續積累地方資源。台灣有很多文化值得深度去發展,這些文化要被轉化成各式各樣多元的大眾娛樂,大家才能共感,也能影響很多人,讓更多台灣人喜歡自己的文化,也被全世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