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心即有用力的方向

莊凱詠 「大山北月」創辦人/服科所畢

採訪/潘又禎

堅持的初衷造就創新的開端
莊凱詠,現年29歲,大學主修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於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目前擔任大山北月的總監。大山北月──從前這片區域名為大山背。日治時期有小學建立於此,之後人口外移而導致廢校的局面。莊凱詠當時發現這座老舊校舍時,眼前所見彷彿一片廢墟,從前欣欣向榮的光景已不復存在,讓他感慨萬分,因此他決定活化這個區域,造就了如今聞名全台的「大山北月。」

接觸到大山背這個區域是因為服科所的一門課,教授認為「學管理就要解決問題」,但多數學管理的人會花所有心力在解決企業問題,而偏遠鄉鎮或地區較不被關注。因此教授讓同學們走出清大,花費一個學期的時間查找偏鄉的問題。而莊凱詠當初來到大山背這個地區,發現了這片風景秀麗的地方卻有城鄉差距、教育落差、步道髒亂、農產失衡等等……問題。正巧當時大山背在重新招標,因此莊凱詠下定決心要讓這片區域重現榮景,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也讓大家領略新竹在地的美。

花了五百多天籌備,但在決定翻新舊校舍時,卻遇到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時莊凱詠遇見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貴人──服科所的一位教授,教授資助了三十萬,之後他在極盡所能湊出了二十萬,這筆五十萬的資金,帶領大山背翻新了全新的面貌。當時的大山北月校舍油漆斑駁、垃圾多。環境非常雜亂,因為資金有限,所以當初的翻新全都是由莊凱詠與他的團隊一手包辦,漆油漆,徵廢棄的木桌椅,打理環境,耗時一個月,才終於讓一切塵埃落定。雖然解決了環境問題,但想與周邊農家合作,推出全新的農民市集以解決農產過剩的企劃卻頻頻受挫,拜訪農家洽談多次卻無功而返。莊凱詠思考後找到問題的癥結點,農民務農幾十年都沒開放遊客參觀過農場,與農民素不相識就邀請他們合作,想當然無法取得對方的信任。因此他決定從根本解決,先解決農民生活最迫切的問題。第一步是透過大山北月的行銷與企劃,將農產品透過此媒介銷售出去。第二步是設計出創新又健康的加工農產品,讓全家老少都能健康安心地食用且接受度高,像是把滯銷但不噴農藥的苦瓜以法式軟糖的作法做成糖果,名為苦盡甘來,吃起來苦苦甜甜的,口感極佳,也讓大眾更樂於購買。在此之後,也取得了農民的信任,使他們願意與大山北月合作,進一步與幾十戶農民按部就班地推廣了小旅行、農民市集,讓來此的遊客學習不為生態帶來破壞。

緣分的牽引,追求平凡的快樂
訪談進行到一半時,莊凱詠娓娓道來他當初為何選擇了清大服科所及翻新大山背。大學時曾在Yahoo奇摩實習,當時遇到兩個服科所的學長,向他分享許多在服科所的經歷,之後參加全台規模最龐大的行銷企劃比賽ATCC時,也遇到了服科所學長並且有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發現許多觀念非常契合。後來他也去了個名為Designing Things的工作坊,也在此向服科所的學長討教了寶貴的知識。莊凱詠發現自己竟意想不到地在三個場合巧遇就讀服科所的學長們,彷彿有某種緣分在牽引著他,查詢相關資料後發現此科系跟他嚮往的領域相像,於是決定就讀清大服科所。而創辦大山北月的動機又是什麼呢?莊凱詠答道:「大學時曾去尼泊爾,讓他體會到快樂是件很簡單的事,無關乎賺多少錢,生活品質有多好。他希望在一個快樂的地方,幫助到一些人,用行銷的方法推廣好的東西,透過自身的行銷專長銷售在地有珍貴價值的東西。」

目前大山北月的規模逐漸成形,莊凱詠擔任總監的身分,行銷、財務、商品開發、客人應對、課程安排、小旅行企劃一手包辦。食、衣、住、行、育、樂皆涵蓋,平常遊客能在此吃飯、喝咖啡、看展覽、在登山步道健行、參加DIY課程、購買特色農產品、實地進入菜園、果園。農產品皆來自在地台三線的食材,在新竹縣經過五個鄉鎮。由於曾是校舍的緣故,現今的用餐環境是仿造國小,餐桌椅以課桌椅代替,菜單也以考卷的形式發放。獨樹一幟的用餐環境,讓人們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三十幾年前的小學,再次體會兒時樂趣,讓人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不以他人之心待人,盡己所能跨領域學習
做事情時心中要有為別人著想,而不單單是為自己著想,如果反其道而行,即無法有所成而且可能會造成短視近利的後果,為別人著想的話就會想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解決別人問題的同時也解決自己的問題。大山北月,讓山林效益發揮到極致,農家有銷路有收入,消費者體驗了健康農產品,創辦團隊得到適當的收益。這樣的方式體現了莊凱詠最愛的一句話:「用心就會有用力的地方。」從解決農家的困境為出發點,讓所有人皆各有所獲,皆大歡喜。莊凱詠也提及,他為自身的工作團隊、農家以及所有與他共同合作前進的人們致上萬分感謝。因為團隊合作、團隊精神,全隊一起向前邁進,為了目標而努力,這就像他從小到大喜愛的棒球一樣,擁有團結一致的團隊精神才是能讓大家共進退的不二法則。

訪談的尾聲,莊凱詠給了讀者及後輩一些展望:「好好把握在校時間,除了學習自己主修的知識,盡可能涉略不同科系的學門,擁有跨領域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清大不是傳統商管學校,但希望同學們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冷門的學科,要精通自己的所學,並將之發揚光大。莊凱詠也希望能將大山北月這樣的地區創新複製到台灣更多偏鄉地區、農家、企業。讓他們都可以透過服務科學的轉型跟品牌的提升去過更優質的生活,使在地特色能被展現出來,進而讓台灣整體發展更好。


謝宗震:讓資料驅動世界往更好的未來邁進

謝宗震看見資料科學的潛力,秉持商業行為要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信念,創立DSP智庫驅動,致力於建立「Data for social good」,利用資料分析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

江玉敏:別畏懼當先驅者,走出人生的康莊大道

在國際志工團、以色列交換經驗中,江玉敏看見了一些國際上的議題,難以想像奴隸制度仍在現代盛行,思考我們真的自由嗎?也看見世界上有許多人正在為受苦的人發聲,希望大家都能夠看見這些現象並透過些微的行動產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