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畏懼當先驅者,走出人生的康莊大道

江玉敏 Marian University College/工科系畢

採訪/潘又禎

初入國際發展領域的啟發緣由
江玉敏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曾在坦尚尼亞瑪麗安學院(Marian University College)擔任專案經理,目前在英國擔任獨立研究顧問,專長領域為生產鏈中的現代奴隸議題,以及國際發展領域中的人權狀況。接過的案子包含來自丹麥人權研究院(The Danish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美國海產奴工風險評估工具(Seafood Slavery Risk Tool)、以及亞洲正義與人權(Asia Justice and Rights)等。江玉敏也曾在《皇冠雜誌》上連載一年半的專欄,以人類學視角撰寫東非生活故事。而江玉敏會從事國際發展相關的職業,是源於在大學時有幸參加學校舉辦的獅子山共和國國際志工團。

回顧學生時期,玉敏在中學就讀於高雄女中的科學實驗班,因此選擇了跟能源相關的理工科系,她以為從此機會踏上研究人員及高科技產業這條路,直到她上大學後慢慢接觸到各樣的活動。例如2013年去獅子山共和國進行教育志工團跟訪調,進行電腦資訊教育的計畫,2014年則去肯亞進行訪查,2015年與2016年帶領坦尚尼亞國際志工團,同樣進行電腦資訊教育的計畫。因為這些經驗漸漸關注到社會議題後,她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獅子山共和國看到的這些村民們,讓她感到很心痛,所見的景象在她心底掀起了漣漪,這個過程讓她轉到國際發展這個領域。她以往較了解的高科技及能源產業已經有很多人在投入,但是非洲這些村民們,卻時常處於孤立無援並且不為大眾所知的狀態。待在坦尚尼亞國際志工團的過程中,因緣際會認識了當地天主教機構的神父,也更讓她確立自己要走國際發展這個領域,貧窮、戰爭這類主題相關。她認為之後生涯發展想走這方面的話,應該先待在開發中國家與當地接觸,因此由神父推薦而擔任了專案經理。

產生共鳴的親身經歷
2015年瑪麗安學院(Marian University College)剛由當地天主教機構成立,該機構也在非洲成立許多小學及醫療體系。在大學畢業後,江玉敏在2016及2017年都在此機構擔任專案經理協助社區發展。在此期間,她籌畫募款活動,曾募4萬美金的款項給當地各式社區發展的計畫,也規劃了學院內系所發展、寫課綱,跟當地主任、老師一起向坦尚尼亞教育部申請成立大學系所,籌備獎學金制度,同時跟神父商量關於社區發展的計畫。

種種經歷讓江玉敏開啟了眼界,也對國際發展、貧窮這類議題更有感。而下面這則故事,希望讓讀者們也能感同身受。2013年在拜訪西非獅子山共和國的村莊時,她看見有個小女孩手受重傷,包著繃帶在做許多事,但是她媽媽在一旁完全不予理會。當下江玉敏感到很震驚,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看到這種景象,看到父母對受傷的孩子不聞不問。村莊的其他人還說了小女孩的母親最初想殺掉她,這讓江玉敏更感到痛心。但是站在這位母親的角度,其實讓這個孩子不帶傷痛地死去也許是最好的方式,畢竟家中還有其他孩子,經濟、環境都不佳,甚至無法醫治好小女孩的手,也不能確保受傷的手是否會有後遺症或風險。為人父母,相信也曾非常掙扎的吧!

大學最後一年在以色列交換,緊接著擔任學院的專案經理,結束後去英國研讀碩士,目前在英國擔任獨立顧問、分析師。江玉敏長時間待在國外,身旁時常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訪談時她說:「心靈的距離比身體的距離更重要。」透過網際網路,她也持續跟身旁朋友、家人密切聯繫。親友們也更支持她持續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江玉敏也提及年輕時她還在自我探索的階段時,她曾使用「幫助」的字眼,但後來她更希望自己是在陪伴當地人走過他們的路,不卑不亢,貼近他們的生活,例如學習坦尚尼亞語,成為他們的一份子,透過這樣的歷程,讓雙方都能更成長,也讓她感到富足。

江玉敏在英國唸研究所後,因為一些機緣漸漸關注現代奴隸的議題,初次注意到此議題是源於一位反奴隸社會活動家凱文・巴爾斯(Kevin Bales)於2010年在TED的演講,其主題為如何戰勝現代奴隸制度(How to combat modern slavery)。也許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我們無法想像現代奴隸仍盛行在開發中國家,或者是說,全世界放眼望去,只有冰島及格陵蘭沒有現代奴隸。雇用童工及人口販賣至今仍存在,他們失去自由,被虐打、被謀殺,極低的薪資,甚至於沒有薪資,無法逃離且備受威脅,只能全年無休地工作,僅僅是7、8歲的孩童卻要背著比自己重的石塊走在一條顛簸不平還未開發的小徑。這種犯罪類的事仍層出不窮地發生在各個國家,聯合國統計,全世界仍有超過4000萬的現代奴隸。隨著人口的增長,人變得一文不值,奴隸制度侵害人的尊嚴,這也提醒了我們──我們真的自由嗎?雖然這讓我們感到痛心,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這世上仍有許多人,例如曾為漁業勞役的奴隸──詹姆士・科非・安南(James Kofi Annan)成立了拯救奴隸的組織,也有更多人漸漸意識到這項議題,並為這些深受奴隸制度所苦的人發聲,讓他們得以脫離奴隸制度並過上正常人平凡的生活。而江玉敏也希望她所做的一切都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的經歷,所以只要是跟貧窮及弱勢族群幸福相關的事她都會去做,也希望大家能看見這些現象並透過些微的行動給弱勢族群一些力量。

克服挫折,堅定自己的人生志向
經歷了種種事情,江玉敏娓娓道來她近年遇過的挫折,更能讓讀者們了解到,原來這些付出的背後都有著故事。剛開始接觸到國際發展這個領域是大一時嘗試申請國際志工團,當時諮詢過學長姐們也查找了眾多資料,花許多時間、心力為這份申請做籌備,發自內心地想去非洲國家給予人們一些安慰、付出自己的力量為當地的小孩產生些微的影響力。但預料之外的沒錄取,想要付出自己的心力卻不得其門而入。事後說到這件事,江玉敏也說了,後來回想起來,審視後才發現大一的自己仍有許多不足。第二年時,她再次嘗試申請國際志工團,多了一年的磨練跟培訓,她順利入取,更擔任了團長,這次的經歷,也讓她確立了從此後的人生方向。

專訪接近尾聲時,江玉敏分享了她給後輩的展望、鼓勵:「追尋自己的信念、並且相信自己,不要因為壓力或身邊的人說的一些話就輕易放棄,不要害怕當先驅者,更不要害怕跟別人走不一樣的路。當你真心渴望想做一件事,你會發現有一股力量會聚集並牽引你到適合的地方。如果身邊的人不是很諒解,真的要好好溝通,也許他們不是不支持你,只是還不能理解你的領域。主動去和身邊的人分享你在做什麼,讓他們真正了解你的追求與目標。」最後,她說了一則對她影響深遠的童話故事:有一位撿海星的少年走在海灘上,海灘上有很多海星擱淺,他把海星一隻隻丟進大海中讓牠們能繼續存活。這時有個老人路過,告訴少年他不可能拯救所有海星,請他別做徒勞無功的事。少年卻說:「我雖然無法拯救所有的海星,但我現在手中這隻海星,牠的生命就已經因我而改變了。」這個童話讓江玉敏相信如果能做一些事情,即便是再渺小的事情,她也不會輕易放棄機會,不求達到豐功偉業,只要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條長期追尋的路程,將會引領她到正確的道路上。


張智翔:「不冒險是最大的風險」–不斷突破自我的作夢者

張智翔學生時期的創業失敗經驗為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發現自己對商業經營有極大興趣。畢業後看到家鄉父母種植芒果的辛勞,想一起幫助農民,而開始從事網路電商──果物配,儘管充滿熱忱卻遭受許多阻礙與挫折,但他不懷疑自己的決定,認為創業跟化學實驗一樣,失敗就再來一次。勉勵學弟妹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而不要被自己的科系限制。

謝宗震:讓資料驅動世界往更好的未來邁進

謝宗震看見資料科學的潛力,秉持商業行為要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信念,創立DSP智庫驅動,致力於建立「Data for social good」,利用資料分析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