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生交叉點充滿思辯與反思,畫出環環相扣人生軌跡

李芝融 「臺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創立者/原科院學士班畢

採訪/陳穎兒

源於高中的熱情 投身氣候變遷議題
二〇〇九年,八八風災席捲全台,水庫洩洪般的暴雨形成土石流,在台灣島上留下一道道難以磨滅的傷痕。同一年,幾位對於氣候變遷議題懷抱熱忱的清大學生,在向學校爭取到了足夠的經費與支援後,如願前往哥本哈根,成為 COP(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會議)的與會份子。二〇〇九年,李芝融高中三年級的那一年,種種契機將當初便對於能源、氣候議題懷抱憧憬的她,吸引至清華大學,成為原子科學院學士班的一份子。

「清大給我很大的空間與機會,讓我能夠探索我所在乎的議題。」回憶在清大求學時的生活,李芝融特別提起了自己在厚德書院的點點滴滴。當初的她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創立環境小組,在校園內推動環保杯行動,也邀請過去曾經參與氣候變遷會議的學長姐回到校園做議題與經驗分享。厚德書院的活動,不僅讓李芝融得以在校園內將能源、氣候議題的相關觀念帶給其他清華學子,更讓她從中認識不少校內外對於能源、氣候同樣感興趣的夥伴,從而奠定未來創辦台灣首個非營利性組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基礎。

創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帶領青年思考國際
隨著厚德書院氣候小組在校園內推動的活動數目持續增加,李芝融與團隊夥伴經歷了團隊運行經費、行政方式等行動上的問題,創立組織以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想法逐漸萌芽。二〇一二年,李芝融與一群共同想要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青年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希望能夠更有效的讓團隊的理念能夠落實於社會。

「我們的組織是一個由下而上、以『人』為本的組織。」除了關注台灣以及世界在氣候變遷所訂下的協議與採取的行動之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亦非常重視是否能夠讓組織內擁有不同背景、懷抱不同動機的青年皆可以拓展他們所希望達到的事物,同時也將他們本身的專業帶給組織。在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中,除了有像李芝融一樣以能源與環境為專業的青年,也有金融分析師、甚至會計師,種種不同背景的人們,在組織中各盡所長,交織出絢爛的火花。一路以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持續地反思、思辨組織的運行方針,期望能夠為每一位參與者找尋到他們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所能貢獻的事物。

隨著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發展,李芝融對於氣候變遷議題也逐漸產生新的想法:「氣候變遷對於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口是有最大的影響的。」李芝融舉她先前曾經待過一陣子的坦尚尼亞為例,在如此一個非常仰賴水資源為能源的國家,近幾年的乾旱問題讓整個國家水力發電量直接折半,如此一個簡單的案例讓她意識到氣候變遷與一個國家的能源、農業、經濟發展等其他議題皆習習相關。「只關注氣候變遷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於是,李芝融在校園內組成了討論全球議題的讀書會,爾後更進一步的發展為參與模擬聯合國活動的組織,以關注氣候、環境以外的其他全球性議題。

從巴黎到坦尚尼亞 著眼居民真實所需
然而,在參與模擬聯合國的過程中,李芝融的內心是掙扎的。「我不知道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是最理想的。」在模擬聯合國中,每一位與會者皆要對特定的國際議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而在這過程中,李芝融不認為僅憑參與者對於某個國家議題收集到的統計資料,就足以讓他們實際勾勒出該國家的真實面貌。同樣的感覺亦在她從清大畢業之後,留學巴黎時的一門課堂中浮現。李芝融回憶當時的課程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表一個能夠解決發展中國家水資源問題的商業模式。考量自己對於發展中國家水資源議題的背景也不太了解、也全無切身體會的經驗,李芝融認為自己無法再如此持續下去。想要看外面世界的情感一次爆發。於是在巴黎完成學業的她前往坦尚尼亞,期望能夠對於能源議題有更為深層的探索。

在坦尚尼亞,李芝融經歷了能源的匱乏、孩童的死亡,與水資源的品質問題。甚至有一次,她僅僅是在某個村莊吃了一餐,就整整上吐下瀉三天。在坦尚尼亞生活時遭遇的各種生活問題,以往僅是在統計資料上一瞥而過的數字,如今都活生生的呈現在她眼前。「當你要解決問題時,你得要先成為挑戰的一部分。」李芝融說。成為坦尚尼亞生活的一份子,讓她更加貼近當地居民真正的需求。

李芝融在坦尚尼亞加入當地一家名為 Rafiki Power 的小型企業。「這個組織與當地社群共生共存,並非給予『給予』,而是給予『機會』。」李芝融說道。Rafiki Power 並非如慈善機構一般純粹給予當地居民他們所需的物資;反之,他讓坦尚尼亞的居民有機會選擇去擁有他們真正認為有他們有所需求的物資。「我非常深信每一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但是我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我僅能夠提供機會讓居民選擇他們所需要的。」Rafiki Power 在坦尚尼亞建立太陽能能源設施,而是否使用這些設施,端看當地居民的個人選擇。李芝融深信如此的組織方方面面皆符合她的價值觀,而她同時也熱愛著該組織的一切。在兩年前清華築夢家計畫訪問時,她便在坦尚尼亞投入該組織的活動。

重回地心 尋找未來人生藍圖
可惜的是,Rafiki Power 在去年因為營運方面的問題,資產全數被另一家公司併購。如此挫折,讓李芝融體認到一件符合個人價值觀的事物,並不一定在現實面上具有可行性。「對像 Rafiki Power 一樣的組織,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才能夠存活下去。」李芝融在此特別引入了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的概念,指出必須要有願意投資需要經過長時間才會獲利之企業的投資人出現,才能支持諸多像 Rafiki Power 一樣的小型企業長久的營運下去。然而該概念現今只在世界上極少的地區有所發展。

現在,李芝融重新回到研究書寫的角色。目前的於一個全球倡議組織「Power For All」從事研究工作,研究內容則包括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種種議題,包含再生能源發展、以及當地居民面臨的挑戰等。「就像是把我自己重新拉回地心一般。」當前的工作,讓李芝融重新歸零,再次梳理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Think slow. Act fast. 」從大學以來,李芝融始終抱持著好奇心,用心凝視著周遭的世界。如同她所創立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李芝融人生的每一個交叉點上處處充滿著思辨與反思,引領著她畫出環環相扣的人生軌跡。在 Power For All 進行研究後的她,會何去何從?李芝融目前尚有任何答案;而相信她的答案,定又是一次體會、思考的結果,再次在她的人生藍圖上,畫出一抹獨一無二的軌跡。李芝融鼓勵清華學子慢慢的在混亂的世界抽絲剝繭,理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價值體力,並且在該行動時毫不猶豫。


許又仁:在極端值裡得到真正的進步

許又仁從農業好玩的一面出發,也反省到教育過程中經常用很窄的觀點去做事情。要探索與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必須跨領域,也不是只有一個人可以完成。勉勵學弟妹要有面對挫折與失敗的勇氣,摔跤的時候要能夠很快地爬起來往前走。

陳偉誠:翻轉傳統產業,不一樣的木炭工廠

陳偉誠透過電子商務將商品銷售至全台灣,扭轉木炭工廠的未來。在科管所修課時,拿時實驗精神,透過理論加實務的實踐,讓工思有跳躍性的改變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