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做不到,只有多想要
邱彥錡 Camp Mobile 台灣總經理「Jumpstart」共同創辦人/計財系畢
採訪/張采晴

國高中時期,身邊不乏有老師或是親戚「指點」自己大學應該進入甚麼科系,這樣的現象上大學亦然,看著同系的學長姊一個個步入這樣的職涯道路,不禁會想:「進到這個系以後就注定只有這條路嗎?」「別人都這麼做,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做啊?」卻又擔心真的進入這個產業以後發現和自己的志向不符。 在多數學長姊都選擇進入與科系相關的產業的同時,也有學長姊在多方嘗試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走上了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路,選擇勇敢追夢。 不知道有選擇,就不會選擇 邱彥錡學長因為對數字有興趣而進了計財系,最初他也以為他會像過往的學長姐們一樣進入金融業,然而大三那年參加的ATCC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徑。計財系與商管息息相關,卻因為遠在新竹而難以和商業接軌。對於想要對業界有更多認識的邱彥錡學長而言,參加競賽是最快的管道。邱彥錡學長和原科、電子所以及工工所的學長姐組隊參加了ATCC,目標是協助Toyota和ICRT解決問題。 在比賽的過程中,邱彥錡學長漸漸喜歡上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與快感,經過三番兩次過關斬將,終於成為ATCC第一個純理工背景的冠軍隊伍。隊伍中的所有成員都透過這次的比賽找到自己的志向,邱彥錡學長也開始對管顧業有興趣,猜開始認識BCG、麥肯錫等等管顧公司。因為ATCC,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有金融業以外的選擇,也讓他在與他人不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堅定。 細心與耐心的設計,綜觀問題以外的大局 對管顧業充滿興趣的邱彥錡學長,一看到IBM Service正在招募實習生便充滿行動力的申請了,開始了新竹台北兩地奔波的實習生活,並在入伍前就被IBM Service錄取了。作為顧問,學長設計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然而真正讓他能夠提出這些解決方案的是從更高的角度綜觀大局,而這樣的能力也在未來的創業路上幫了他很大一把。 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邱彥錡學長決定要從管顧業離開,轉往更穩定的物流產業,開始了在HP當國際採購的生活。秉持著高標準的自我要求,邱彥錡學長花了許多時間研究供應鏈管理背後原物料期貨的買賣。對學長而言,供應鏈管理不只是看數字下單,更是磨練細心與耐心的考驗,每一筆單都能夠對公司帶來巨大的影響。在這段工作磨練出的細心與耐心為他未來的主管職位打下穩固的基礎。 要選擇,就做一個不會後悔的選擇 經過一段認真地摸索,大約八個月開始邱彥錡學長對於供應鏈管理的工作已能駕輕就熟,開始思考往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發展並回到IBM進行管理新的商業專案與協助製造業進行轉型。就在此時,之前一起比賽的隊友找他一起創業。面對IBM提供的升遷機會,邱彥錡學長選擇了創業。當被問及為甚麼做了這麼勇敢又冒險的選擇,邱彥錡學長說:「這兩條路徑,哪一個是有了家庭有了小孩以後就不會做的選擇?」這個選擇,他不後悔。 利用crowd sourcing技術合法揭露詐騙與行銷電話,他們成立了陌生來電辨識服務「WhosCall」。在創業風氣尚未興盛的2010,「WhosCall」憑藉著龐大的國際需求成為台灣少見的新創獨角獸。在WhosCall團隊中,邱彥錡學長主要負責市場開發,憑藉著能夠全面觀覽大局的能力,他和各地的合作夥伴迅速將WhosCall導入日本、中東、美國等市場,更讓WhosCall在2013獲得韓國公司Naver賞識並收購。 串聯時代與人才 加入Naver後,Naver賦予了邱彥錡學長將國際服務導入台灣市場的任務,然而在尋覓適任人才的過程中不論是自己找或是透過獵頭都困難重重。不僅是Naver,台灣作為適合進行小型市場測試的環境,也有許多新創在台灣找Country Manager,但是遲遲都找不到符合需求的人才。為了讓台灣有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邱彥錡學長開始了第二次的創業,「JumpStart」。希望透過JumpStart的培育系統,讓學生能夠更清楚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做好接軌業界的準備。而在JumpStart全員的努力下,許多優秀的人才在從JumpStart畢業後在各個產業領域發光發熱。 讓遠大的理想能夠在台灣被實現 雖然有許多Jumpstart的優秀學員在台灣的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卻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在Jumpstart的培訓後選擇出國攻讀MBA,爾後便留在國外工作。看到嚴重的人才外流,邱彥錡學長不禁思考為甚麼台灣留不住人才。經過詳細的分析與調查,發現這些優秀的人才大多希望進入跨國公司工作或是從事國際性的事業,但台灣很少有能夠讓這些人一展長才的舞台。於是,邱彥錡學長開始了第三次創業,幫助台灣新創進入國際市場的加速器「SparkLabs」。邱彥錡學長說:「台積電、聯電等等在二三十年前也是新創,他們創造了廣大的舞台,今天台灣需要更多新創,為未來創造更多讓優秀的年輕人大放異彩的舞台。」 雖然SparkLabs成立不久,最近已完成第一輪天使投資,幫助這些團隊爭取到來自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矽谷的投資。「要驅動社會前進,唯有透過新創。」邱彥錡學長如此堅信著。雖然沒有特別規劃,但是現在從事的創投產業也和大四接受採訪時所言「希望當創投」不謀而合。 Discover your life purpose—如果想做,就奮力去做 邱彥錡學長鼓勵學弟妹在大學四年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真的很想做的事,讓自己是因為很想完成這件事而去努力。清交兩校性質相似,相較其他學校難以看到更多元的氛圍,也比較少商業實務經驗與團隊合作經驗。鼓勵在學生可以透過參加競賽、實習與跨校系社團等等多方補足這方面的差距。 看似與商業世界隔離,卻也有清大學生所獨具的優勢。清大學生因為與商業活動隔絕,擁有較好的定性與專注力。清大的理工背景也能夠在未來接軌業界時提供清大學生不同的視角或是更紮實的基底。雖然清大沒有太多跨系所的合作,卻可以從過往的案例發現幾乎每次的經驗都很好。建議清大學生可以活用自己的數理能力,再透過社團、競賽等經驗學習統籌關鍵資源並透過執行專案磨練實務能力,清大學生定能夠在業界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想要創業?執行力與國際性決定一切 台灣創業風氣在近幾年越來越興盛,然而投資方面卻遇到瓶頸。以矽谷、紐約而言,創投界有許多天使投資人資助創業團隊成長,而在日本則是有許多大企業設立自己的共同工作空間招募未來可以收購或合作的公司,而這些在台灣是相對較難看到的。因此台灣的新創若要獲得投資,目標國際型的創業投資人較有可看性。 雖說目標是獲得國際型創投投資,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並不容易。台灣的市場規模最大也只有2300萬人,因此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型必須從最初就以國際市場為目標。除了商業模型以外,新創團隊的執行力也是創投非常重視的。計畫在被實行前都只會是計畫,唯有實行後才有計畫的價值。而這是台灣許多新創面臨的問題。邱彥錡學長勉勵各位:「沒有做不到,只有多想要。」期許所有人能夠向最好的典範學習,積極採取行動。

陳映妤:有意識地做事,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陳映妤在學時期與朋友合作「故事旅社」,看見許多大學生上的想法與動力。畢業後,在柬埔寨工作一年,之後在英國進修碩士。她希望可以繼續做國際線記者,耕耘更多國籍遷徙與強迫遷移等議題。這個領域需要更多人的投入,但必須仔細意識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將熱情與動力化成更實質、更有意義的行動。